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后,今年将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日前在《学习时报》刊发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2023年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就国资央企提质增效、深化改革、科技自强、防范风险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
张玉卓表示,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持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他特别提到,以市场化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出优化布局、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张玉卓表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高质量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他具体提了三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以市场化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
在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他指出,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国资委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先后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
今年以来,国资委在多个场合强调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比如,2月6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明确,国资国企要“争做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先锋队,制定重点行业布局结构调整指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力军,积极推进重点区域产业合作,加大国防军工、粮食能源资源、骨干网络等重点安全领域布局,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原磊表示,国有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必须加快推进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标对表,即通过积极优化布局、做好结构调整,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有效防范重大风险
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央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张玉卓表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关联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二是健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三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他强调,压实各级企业主体责任,增强风险处置的精准性、有效性,稳妥做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风险处置,强化资产负债率刚性约束,抓好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应对。
此前国资委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时也要求,密切关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做好债务、房地产、金融、投资、安全环保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快健全风险监测防控工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房地产债务与地方城投平台隐性债务是我国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的两大领域。未来应通过逐步分离、减少地方政府的部分事权,让国企、央企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更多优质项目,是平稳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一个合适选择,准财政工具也自然成为替代财政工具发力的合适选择。
转摘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