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超过300家,总估值超万亿美元,分布于39座城市。
近日,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最新版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16家,总估值超1.1万亿美元;当年新晋独角兽企业142家,几乎为上一年增量的2倍。
长城战略咨询总经理武文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有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力量依然持续为中国经济提供着新动能,为中国及全球经济注入着新活力。
融资热点赛道
报告中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标准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获得过专业投资机构的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含)10亿美元。
报告显示,在超300家独角兽企业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超级独角兽企业共9家,总估值占比为43.5%。从成长路线看,近七成独角兽企业获得22家头部投资机构参投,超六成独角兽企业由大企业投资或孵化而来,超六成独角兽企业新获融资。2021年新获融资的独角兽企业有192家,数量相较上一年增长51.2%。其中,近三成独角兽企业有多次融资。
从赛道分布看,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3个赛道。集成电路、创新药、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企业数字运营为独角兽企业融资热点赛道。
2021年,医药科技领域的创新药、数字医疗、创新医疗器械赛道共涌现出45家独角兽企业。疫情加速新冠产业链企业业绩增长。但随着疫情平稳,市场规模的骤减或将迫使由新冠的强周期属性催生的企业面临清场和转型。而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多专注于抗肿瘤药物,不少创新药独角兽企业还与国际医药巨头以“联合研发”的方式进行全球化布局,部分企业的核心产品已步入商业化阶段。
同时,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赛道也有超过4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新能源整车领域有10家,这些独角兽企业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整车竞争格局的转变,一批风口入局者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互联网+造车”模式又吸引了众多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巨头入局。智能汽车领域,独角兽企业引领自动驾驶技术加速发展,持续拓展商业应用场景并加速落地。
独角兽企业持续引领科技创新,2021年中国有200家独角兽企业处于前沿科技领域,数量占比提升至63.3%;相较于上一年的89家,数量增长124.7%。截至2021年底,独角兽企业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万件,创新医疗器械、智能硬件和商业航空赛道独角兽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超百件。
北上深杭数量最多
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数量持续占据高位,共拥有271家独角兽企业,占比85.8%。
从具体分布看,超300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9座城市。其中,北京82家,上海60家,深圳26家,杭州22家,广州19家,南京14家,天津、青岛、苏州各9家,武汉7家,合肥、长沙各5家。
北京82家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达到5023.8亿美元,其中有3家超级独角兽企业。2021年新晋独角兽企业31家,较前一年增加16家;而且独角兽企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有超过六成集聚在海淀区和朝阳区。
上海独角兽企业数量为60家,2021年新晋独角兽企业33家,同比增长135.7%。上海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多个区域有开放的测试道路,促使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成为上海独角兽企业的新增长极,占全国自动驾驶赛道企业数量的40%。
深圳“跨境+”独角兽企业涌现,硬科技发展势头仍强劲。深圳港凭借优势区位,在跨境供应链、跨境电商领域涌现了一批智慧物流独角兽企业;新晋独角兽赛道分布多元,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动力电池、手术机器人、药物研制服务、自动驾驶、AI解决方案等硬科技领域。
杭州作为中国电商之都和新零售发源地,独角兽企业分布在16个赛道,其中15个赛道的企业都与消费领域相关,网红爆品、消费金融、智慧物流等领域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都不错,同时杭州元宇宙相关独角兽企业也初露锋芒。
2021年,武汉共有7家独角兽企业,位居第十。武汉独角兽企业科创属性突出,与该市主导产业高度契合。当前,武汉正在实施科创“十大行动”,将进一步为独角兽等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态与优质的营商环境,未来有望有更多的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在武汉投资、布局和成长。
转载自:第一财经日报